中国蘑菇网 - 蘑菇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生产栽培 | 实用技术 | 市场预测 | 行业资讯 | 业内动态 | 营销策划 | 政策法规 | 专题报道 | 病虫防治 | 检测标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吴鹏辉父子把中国蘑菇端上澳大利亚国会餐桌——“我想把更多中国优质菌菇带到澳大利亚”
M.biz | 商业搜索

吴鹏辉父子把中国蘑菇端上澳大利亚国会餐桌——“我想把更多中国优质菌菇带到澳大利亚”

信息来源:zgmgw.com   时间: 2025-10-15  浏览次数:60

东南网10月14日讯 近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以北的一个蘑菇农场里,清晨五点,吴鹏辉和儿子吴耀民已开始在检查农场内7个蘑菇养殖棚里的温湿度。“刚刚接到澳大利亚联邦国会餐厅的订货电话,他们需要5种蘑菇,一共100多公斤。”吴耀民的话语里满是自豪。这对来自福建的父子,用十多年时间在南半球书写了一段传奇——让中国蘑菇走进澳大利亚国会餐厅,端上澳大利亚人的日常餐桌。

福建技术改写澳大利亚蘑菇种植史

吴鹏辉的菌菇情缘始于家乡福建古田。这座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小城,孕育了丰富的菌菇品种与精湛的种植技艺。移民澳大利亚前,他当过百货公司财务主管、副总经理,还创办了自己的连锁超市。2006年移民澳大利亚后,他在超市经营中敏锐发现,澳大利亚本土食用菌品种单一,市场存在巨大空白,许多澳洲人日常只吃一种名为“口蘑”的小蘑菇,“古田的蘑菇菌肉肥厚、口感脆嫩,而且我熟识家乡许多菌菇技术人员。他们说如果能在澳大利亚试种成功,市场潜力一定很大,所以我就想那就试试吧!”吴鹏辉对当初的决定记忆犹新。

经过考察,吴鹏辉发现堪培拉昼夜温差大、空气洁净,非常适宜菌类生长。2014年,吴鹏辉买下现在的农场(占地约40英亩),开始了他的蘑菇种植事业。

可是蘑菇在南半球的“水土不服”远比想象中严重。蘑菇原产于北半球的亚洲,澳大利亚在南半球,气候、环境完全不同,种植起来非常困难。此前,悉尼大学的约翰教授曾在防空洞内试种中国菌菇多年,却未获成功。

“别人做不成,不代表我也不行。”吴鹏辉带着福建人“敢闯敢试”的韧劲,开始了一场技术攻坚。他从古田老家请来资深的菌菇技术员,全套引进家乡的“准有机栽培”技术和专用蘑菇菌棒;为适配澳大利亚的气候,他反复改良菇房通风系统,用精密设备控制温度、湿度。数月试种期里,吴鹏辉吃住在农场,每天蹲守大棚观察菌丝生长。当看到第一朵香菇顶着菌盖破土而出、形似绽放的小花时,吴鹏辉激动地说:“心里也像开出一朵花来,如同当年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

蘑菇农场的养殖大棚

用中国味征服市场

蘑菇种出来了,销路又成了新问题。澳大利亚人对“亚洲蘑菇”并不了解,也不太接受。最初,吴鹏辉在悉尼的农贸市场摆摊卖蘑菇,一天下来少有人问津。有一次,旁边一位卖水果的叙利亚摊主开玩笑说:“我的水果收摊后就是垃圾,而你的蘑菇是古董。”这句话点醒了吴鹏辉,家乡的蘑菇口味鲜美、品质优良,是高档食材而不是地摊菜。他立刻结束农贸市场摆摊,转向主攻当地大型批发商、主流商超,用中国味道打开市场。

“澳大利亚人没尝过中国菌菇的鲜美,我们就教他们如何烹饪、怎么吃。”吴鹏辉说,许多澳洲人习惯于生吃蘑菇,饮食方式也仅有简单的切片凉拌,口感柔且淡,味道远不如中国蘑菇鲜美,再加上中国特有的炒、煮、炖等多种烹饪方式,能够带出更加丰富的风味。于是,在推广蘑菇的同时,吴鹏辉也积极向澳大利亚消费者介绍中式烹饪方法:他在农场用中式烹饪方式招待当地人品尝特色蘑菇菜肴;去澳大利亚各大农贸市场推销蘑菇、举办试吃讲座,耐心解答各种蘑菇的特点和烹饪方法——“杏鲍菇适合清炒,口感鲜嫩,还能降低胆固醇;黑木耳脆滑,凉拌、做沙拉都好吃,还能补血、增强免疫力”。

吴鹏辉还积极参加澳大利亚优质食品博览会等当地各类农业交流活动。展会上,他亲自为参观者现场烹制香菇炒肉片,许多人品尝美食后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份“诚意+品质”打动了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同行和消费者。

2016年7月的一天,澳洲著名连锁超市Costco派员登门拜访,向农场发来了合作邀约,从此,吴鹏辉的蘑菇正式进入了澳洲主流超市的货架,销量稳定攀升。

在澳洲优质食品博览会上,时任澳洲健康部副部长Dr.David Gilespie(左一)吴鹏辉(左二)

澳大利亚首都农业协会会长斯蒂文参观蘑菇农场

新老闽商接力创新

业务蒸蒸日上之际,吴鹏辉的儿子吴耀民也加入进来,为蘑菇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作为“闽商二代”,毕业于堪培拉大学(University of Canberra)商科专业的吴耀民熟悉澳大利亚法律法规与商业环境,更擅长创新,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针对澳大利亚年轻人喜欢尝试新食材,却不知道如何烹饪的情况,吴耀民特意在蘑菇包装上添加二维码——扫描后即可观看详细的烹饪视频教程。“我们的蘑菇不再是陌生的食材,而是变成了一种新鲜的美食体验。”吴耀民说,“年轻人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做的蘑菇美食,这就形成了一种自发宣传。”

为了加强生产的现代化管理,吴耀民在农场建设了13个恒温控制集装箱,集装箱内24小时恒温空调不间断运行,确保杏鲍菇等品种的最佳生长环境。“父亲靠的是中国传统技术和经验,我相对更注重科技化管理。”吴耀民指着温度控制系统对记者说,“引进自德国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帮助我们能精确把控空气流通、温度、湿度控制等每一个生产环节,有效提高菌菇的产量和质量。”

“澳大利亚大型商超非常重视农产品品质,所以,我们坚持不使用任何农药和防腐剂,产品达到澳大利亚联邦国会食品安全标准,如纯天然、绿色、有机等。这些都是我们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吴耀民举起一盒印着“澳洲制造”袋鼠标志的香菇介绍,“100克售价5澳元(约合23元人民币),一公斤比同等的牛羊肉还贵,但消费者愿意为高品质买单。”

如今,吴氏父子的蘑菇农场年产量达200多吨,培育香菇、茶树菇、黑木耳等十余个品种,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亚洲食用菌供应基地之一。他们的食用菌产品走进了澳洲著名的大型连锁超市Costco(开市客)、Coles(客澳市)、Woolworth(伍尔沃斯)等。

吴耀民(左)在推广蘑菇产品

吴耀民在蘑菇农场的工作照

蘑菇农场里饲养了羊驼、麋鹿、黑草羊等十几种野生动物

搭建中澳交流的桥梁

从普通家庭的晚餐,到国会餐厅的精致料理,中国蘑菇已成为越来越多澳大利亚居民的常见食材,许多厨师开始将中国香菇、杏鲍菇用于高级料理。吴鹏辉很欣慰自己当初的选择,他还牵头成立菌菇协会,把大家组织起来,既分享蘑菇种植的经验,也推动中澳科研机构、高校开展种植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他们先后与中南大学开展研究,共同研发适合澳洲环境的菌种改良技术;与吉林大学合作,引进改良后的优质黑木耳品种,同时邀请国内专家定期来农场进行技术指导。2019年8月,吴鹏辉到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参观学习,受到了中心负责人、中国菌草专家林冬梅的热情接待,并鼓励他在澳洲种好中国的菌菇。“我希望把更多中国优质菌菇品种带到澳大利亚。”吴鹏辉说。

在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前合影,林冬梅(左二)吴鹏辉(左三)

未来,吴氏父子俩还计划推出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并与当地经济部门合作,把农场打造成一个农业观光旅游基地。吴鹏辉说:“我们在澳大利亚把家乡的蘑菇种好、卖好,既能发挥家乡的资源优势,又让澳大利亚人爱上了中国的健康食品。这不仅仅是在做一门生意,更是在搭建中澳农业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文中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蘑菇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