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圳市气温逐渐回暖、降雨增多,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同时也是毒蘑菇食物中毒的高发期。近日,深圳市两家医院报告了三名疑似进食自采野生蘑菇后中毒的病例,病情危重,目前正在 ICU 救治。2 月 23 日,深圳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采食野生蘑菇存在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危害生命健康。毒蘑菇的鉴别需要由专业人员使用专业仪器,市民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唯一方法就是不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蘑菇。

华南地区气候潮湿,野生蘑菇种类繁多,许多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而难以区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在野外,无毒蘑菇往往与毒蘑菇混生,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或部分附生在毒植物上而沾染毒性。所以,即便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存在引发中毒的危险。
市民误食毒蘑菇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或着精神亢奋、精神抑制、精神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能出现肝脏、肾脏损伤。其中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发病急,病死率较高。

野生毒蘑菇的鉴定需要专业人员借助实验室的专业仪器。民间流传鉴别方法,例如:" 颜色鲜艳的,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 " 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 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 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 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 等,都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办法是不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蘑菇。
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不要采食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也要注意;如有市民食用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症状,务必立刻到正规医院诊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此外,市疾控中心还禁止餐饮服务单位自采、加工、售卖野生蘑菇,确保公众饮食消费安全。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通讯员 深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