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扬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初春的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吴团结和梁光荣就早早地来到了食用菌大棚里。早上乍暖还寒,但大棚里却一直恒温。一排排整整齐齐的菌棒上,新鲜的蘑菇长势正旺。
“别看我们这个大棚只有400平方米左右,但这里面六七千个食用菌棒,可以创造出七八万元的收入。”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农业农村局派驻搬口办事处贾寨村第一书记吴团结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去年以来,贾寨村在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农村农村局的直接帮扶下,开始投入精力发展食用菌种植。眼下,第一茬平菇刚刚上市,售价更高的羊肚菌也已出芽。种了半辈子食用菌的村民梁光荣说:“只要路子选对,把蘑菇种好,不愁俺村不振兴。”
◆发展食用菌,“小蘑菇”变成村里的“摇钱树”

一双稚嫩的小手托着平菇根部,轻轻扭动,一大朵新鲜肥美的平菇就被采摘下来。3月12日上午,4岁的小朋友晨晨在妈妈梁女士的带领下,走进贾寨村食用菌大棚体验摘蘑菇。采摘中,驻村第一书记吴团结还客串起了“讲解员”,现场给小朋友科普蘑菇的成长历程。
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吴团结,毕业后在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工作。因为自己对食用菌培植有着很深的研究,他被单位派往辖区的搬口办事处贾寨村担任第一书记。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吴团结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结合驻村实际,先后想了很多路子和办法,帮助乡亲们走上小康路。去年,他接到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袁方下达的新任务:“团结,你既然是搞食用菌的,在村里弄两个大棚咋样,食用菌属于健康养生食品,前景十分广阔。”

说干就干,吴团结找来了村里种食用菌的“老把式”梁光荣“入伙”,开始了食用菌培植。“我们现在是购买别人的品种,回来后根据村里的环境,不断改良、改善,力求食用菌的产量、口感都有提升。只有这样,上市才能卖上好价钱。”吴团结说。
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如今,贾寨村的两棚平菇已经成熟,正在陆续上市。而其他大棚里的羊肚菌、灵芝等,也正在培植中。看到辛苦几个月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收获,吴团结和梁光荣脸上绽放出了开心的笑容。
站在大棚里,70岁的梁光荣说:“这一个大棚占地不过400平方米左右,六七千个菌棒全部产生效益,保守估计收入在8万元。而且其他大棚里的羊肚菌、灵芝也在培育中,将来一起上市,产生的价值会更大。小小食用菌,在俺村成为了‘摇钱树’。”
◆采摘+观光+科普,食用菌大棚成市民周末好去处

3月12日恰逢周日,不少周口市区的居民带着孩子走进田间大自然,来到贾寨村的食用菌基地采摘观光。“这里的蘑菇更便宜、更新鲜,而且带着孩子来体验采摘,还能知道蘑菇是怎么长出来的,非常有意义。”市民刘先生说。
担心吴团结和梁光荣忙不过来,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袁方专门放弃周末休息,前去大棚帮忙。“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现在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已经发展起来,照这样下去,乡村振兴大有希望,村民致富指日可待。”袁方说。
而在袁方的提议下,贾寨村的食用菌大棚办成了“开放式”的。目前,已尝试开放一个大棚供市民采摘观光。“如果这种模式带来的综合效益更高,我们后期也会考虑开放其他食用菌大棚。不但把食用菌本身的价值展现出来,还要挖掘附带的科普效应和采摘价值。”袁方表示。
看到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已经步入正轨,58岁的村民周青叶坐不住了。这位靠帮扶成功脱贫的村民主动找到吴团结说:“吴书记,我想承包一个大棚,你们帮我提供技术,我自己种植管理,你看行不?”
“周大叔,您有这个想法太好了,您放心,不但给您全程技术指导,等您的蘑菇上市,咱还帮着销售,而且前期菌棒您还可以免费先领走,等以后挣钱了再补。”吴团结当场应允说。
“这要感谢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给我们搬口送来了致富好项目。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我们一定会支持好贾寨村的食用菌产业,也盼望将来有更多的村民,靠着食用菌走上致富道路,更希望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好!”搬口办事处党委书记张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