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暨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五次(扩大)会议在贵阳召开。动静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2019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30亿棒(万亩)、产量达110万吨、产值达130亿元,累计带动5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进入了全国食用菌产业第一梯队。
会议上发布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年)》,未来三年,我省将鼓励发展“稻一菌”“菜一菌”“林一苗” 等立体、多元复合生产模式,打造全国优质竹荪产业集群、南方高品质夏菇主产区,建成中国食用菌产业大省。
一是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省食用菌产量、产值持续增长,产量达到15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17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10%左右。
二是产业带动力持续增强。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食用菌产业每年稳定带动农民40万人以上;在产业重点县,对一产增加值贡献率达20%以上;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聚,带动发展菌材产业、餐饮业、休闲旅游业等,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三是种类结构更加合理。以香菇、木耳等为主的大宗食用菌占55%;以红托竹荪、冬荪、姬松茸和羊肚菌等为主的特色珍稀食用菌占35%;乳菇类、牛肝菌类等野生食用菌(含林下仿野生栽培)占10%,逐步提高姬松茸、双孢蘑菇、大球盖菇等草腐菌的种植比例。
四是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食用菌生产方式向绿色高效和周年化生产转变,食用菌绿色和有机认证产品比重达到30%以上。支持菌棒工厂化生产,生产比例提高到70%以上。
五是标准化进程明显加快。加快食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质量检测与设施设备控制体系等标准化建设进程,形成较为完善的食用菌标准体系。建成年生产规模100万棒以上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个,年产能1000万棒以上的菌棒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个。
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设省级以上食用菌科技研发平台3个,选育新品种15个以上,优质菌种自给率达到80%以上。实施食用菌“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高层次人才、综合型人才、实操型人才、职业菇农,力争科技对食用菌产业的贡献率达到55%。
七是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品牌建设,集中打造1个省级公用品牌,培育10个以上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共同构建贵州食用菌产业良性发展的品牌生态链。
八是要素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加快菌材保供体系建设,菌材自给率达60%以上;优化营商环境,稳定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水电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建成1个食用菌专业市场和4个区域集散市场。